close

    因為國小六個年級我都任教過,加上這幾年帶領國小老師們備課,這一場一場的備課研習都是六個學年的老師共聚一堂討論,因此有非常多的機會將所有的課文做縱向、橫向的連貫與比對,藉此磨練了我對各個年級以及版本間課文編輯脈絡的掌握。

    實際教學的應用加上額外時間的探索,我發現教科書並不像外界想像中的貧乏與膚淺,相反的,這裡頭竟蘊藏著無窮的寶藏等待我們挖掘呢!

    為了印證所述無誤,茲舉其中一二,供教育同好參考,也歡迎共襄盛舉。至於細部詳實的說明與分析,將於後續之章節分別列出。

 

    第一:同樣的題材,不同年級,不同的寫法,歸納出寫作方式

     一下翰林版「春雨」〈附錄一〉這一課,是一首短短幾句的童詩,當老師們懊惱不知如何引導至作文教學時,我們發現三下康軒版「雨變成一首詩」〈附錄二〉這一課,正好在描寫老師在教室引導學生觀察春雨,「雨好像一根一根的針,從天上掉下來了!」「針會刺痛人,可是小雨打在身上一點都不痛,應該說雨像絲線一樣,從天上飄下來了!風一吹,雨就好像在跳舞呢!」學生發表著並且相互修改著用詞。「我曾經站在青草地上,當雨落下來之後,我好像聞到一種青草的香味。」這是另一種觀察後的感受。最後,老師在黑板寫下學生用心的觀察:

雨,淅瀝淅瀝的下,

 像細細的絲線;

風,輕輕的吹,

像在和小雨跳舞…

雨,從天上飄下─

落在草地上,

聞起來,青草香,

摸起來,清又涼!

雨,帶來春天的訊息,

帶來笑聲和想像。

    原來還在尋思著該如何進行教學的一年級老師,此刻似乎已經有了頭緒,看到了方向。是啊!找春天,當然是要帶著孩子真正去體驗與感受,甚至像課文中的老師一樣,把孩子的觀察口頭報告,實際在學生面前將其具體轉化為文字,讓學生了解原來一篇文章,一首詩產生的歷程就是這樣。這篇課文不但是一篇文學作品,還是一篇作文教學指引呢!

 

第二:同樣的題材,不同年級,不同的寫法,分析出較脫俗的寫法

    這幾年來,教科書回歸本土意識的主流,遊記的地點大多以台灣有名的地點為主,其中菊島澎湖就是明顯的案例。

    南一版二下「菊島之旅」和康軒版五下的「菊島巡禮」,把這兩課拿出來擺在一起,列幾個問題問孩子,例如,作者介紹了澎湖的哪幾個地方?怎麼介紹的?

光從這個點來分析,就能看出一些端倪。

   茲節錄其中兩段,一是介紹「菊島」這名稱的由來及代表意義,二是說明「咾咕」的材質與功能,雖然是不同年級,我們還是可以比較看看,哪一個出版社的編輯寫得好,較具文學性。

 

 南一版 二下:

媽媽告訴我們:「這是天人菊,它最能代表澎湖人刻苦的形象。」望著一朵朵的「小太陽」,在這片風多雲少的土地上昂然開放,讓人不得不佩服它的生命力,難怪澎湖有「菊島」的美名。

 

康軒版 五下:

舅舅說:「澎湖又叫『菊島』,雖然天候地質不佳,不過天人菊卻長得特別的好看。它們就像有毅力、不怕挫折的澎湖人,不管環境多惡劣,都能存活下去。」

 

    一樣是介紹,多了「望著一朵朵的『小太陽』,在這片風多雲少的土地上昂然開放,讓人不得不佩服它的生命力,」這句的潤飾,便能將說明性文章的生硬,瞬間軟化轉為感性。

 

南一版 二下:

走在澎湖的鄉間,古老的房子和蜂窩般的矮牆伴著綠野藍天,我們就像在一幅田園畫中。我好奇的問:「這些牆是用什麼堆成的?」爸爸說:「大多是用咾咕石和玄武石堆成的。它們來自海裡,能抵擋冬天的強風和夏日的烈陽,是大海送給澎湖人最珍貴的禮物。」老房子和矮牆上的斑斑點點,似乎正在對我們訴說澎湖的古老歲月

 

康軒版 五下:

一路上,有許多灰暗的石牆,羅列在路旁的土丘上,我們感到十分好奇,舅舅解釋說:「澎湖的風大,爲了要讓農作物好好的生長,住在這裡的人便找來咾咕石,堆成防風牆。」聽了舅舅的解釋,我們更加好奇了,到底什麼是咾咕石呢?「咾咕石就是珊瑚礁的遺體,除了可以爲農作物遮風蔽雨,還可以用來蓋房子呢!這種以海中生物為建材的文化,少有吧!」舅舅說。
    

     這一段的描述,也是讓人顯而易見,高下立判,哪一篇才是具有文學味的寫法呢?所謂的文學味,就是除了直接的敘述,更好是多了想像,想像力是創意也是美感的源頭,古老的房子和蜂窩般的矮牆伴著綠野藍天,我們就像在一幅田園畫中」、「老房子和矮牆上的斑斑點點,似乎正在對我們訴說澎湖的古老歲月,這兩句將咾咕石牆的外型特徵,當時的背景和作者的感受畫作美麗的文字,透過文字,我們彷彿瞥見一幕幕悠悠緩緩的畫面。相較起來,「一路上,有許多灰暗的石牆,羅列在路旁的土丘上」,儘管「羅列」一詞比較艱深高層次,但是卻不能以為用了這個詞,這篇文章就應該給五年級來閱讀,文學味不見得需要一堆艱澀語詞的堆疊

 


    把場景再拉回到教學現場,我們可以讓孩子在這樣的比較中做什麼樣的學習呢?很簡單,如果你是五年級的老師,就把南一版的這篇「菊島之旅」給孩子閱讀,並且提問讓他們開始做比較分析和評論的工作。我們常常誤以為文學比較與評論是一門高深的課程,殊不知,這兩課課文就能進行這樣的學習,除了發現其異同及優劣之外,更重要的是,透過孩子自己的眼光,經過腦袋的歸納整理,什麼是他可以模仿學習的文章,甚至增進自己的寫作技巧,他必定了然於胸。

    這不也是一種作文學習的課程?一種不呆板有思考性的作文課程。

 

 

後記:我並不為任何教科書出版社背書,出現上述的情形,並不是只有康軒版本,只是剛好舉了這個案例。從這裡我們也可以了解,編輯在選編文章時,能不能落實文學的美感,還是一個問號,也還需要很多的努力。

 

附錄一:翰林一下

第一課   春 雨

ㄒ一  ㄌ一   ㄒ一  ㄌ一 ,

下雨了,下雨了!

種子說:「下吧!下吧!我們要發芽。」

小草說:「下吧!下吧!我們要長大。」

桃樹說:「下吧!下吧!我們要開花。」

 

ㄒ一  ㄌ一   ㄒ一  ㄌ一 ,

下雨了,下雨了!

大家都說:「春天的小雨,真好!」

 

附錄二:康軒三下

第三課    雨變成一首詩

春暖花開的三月,窗外下起了一陣雨。

老師問:「你們有沒有聽見雨聲?」

小奇說:「有啊!剛才下著嘩啦嘩啦的大雨;現在下著淅瀝淅瀝的小雨。」

小康舉手說:「老師,我還聽見風聲,風和雨都是大自然的演奏家呢!」

老師點點頭說:「小奇聽得很仔細,小康也形容得很妙!我們一起來說說看,雨像什麼呢?」

小真看著窗外,想了想說:「雨好像一根一根的針,從天上掉下來了!」

小雲搖搖頭說:「真會刺痛人,可是小雨打在身上一點都不痛,應該說雨像絲線一樣,從天上飄下來了!風一吹,雨就好像在跳舞呢!」

老師又問:「用你們的鼻子聞聞看,雨有沒有味道呢?」

小葉興奮的說:「我曾經站在青草地上,當雨落下來之後,我好像聞到一種青草的香味。」

老師又提出一個問題:「不知道雨摸起來什麼感覺?讓我們一起去試試看吧!」於是,老師帶我們到走廊,大家都伸出手來,讓雨在掌心跳躍。

我說:「哇!雨摸起來清清涼涼的。」

這一堂課,大家你一言、我一語的跟「雨」玩遊戲,非常開心。

下課前,老師露出滿意的笑容說:「你們都很用心的觀察,表現不錯呵!」

接著,老師在黑板上寫下:

「雨,淅瀝淅瀝的下,

 像細細的絲線;

風,輕輕的吹,

像在和小雨跳舞…

雨,從天上飄下─

    落在草地上,

聞起來,青草香,

摸起來,清又涼!

雨,帶來春天的訊息,

帶來笑聲和想像。」

大家又驚訝又高興的說:「哇!我們把雨變成一首詩了!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adyouandme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