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平埔族相遇-《臺灣平埔族生活圖誌》新書演講活動


主題:《臺灣平埔族生活圖誌》電子書在社會科教學上的運用
主辦單位:埔里鎮立圖書館、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日期:2011∕1∕15(星期六)上午10301130
地點:埔里鎮立圖書館(南投縣埔里鎮六合路178號)

洽詢電話:(0492984144405
講師:溫美玉

現任: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 教師
   讀你我閱讀寫作工作坊 課程總監
   台窩灣樂讀協會 理事
專長:1.國小語文科課程設計與實務教學
   2.國小班級經營與親師溝通
   3.閱讀寫作實務指導
   4.帶領國小老師語文課程設計與教學
溫老師部落格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readyouandme
讀你我閱讀寫作工作坊:http://www.read2630861.com/

 

內容簡介  

    本書構想源自於兩百多年前滿清官員「六十七」主編的《臺灣番社風俗》,這本畫冊繪製了當時臺灣平埔族的食衣住行與生活點滴,歷經西方漢學家、日本人之手,最後由美國國會圖書館所收藏。

    兩百年後的今日,國家圖書館與小魯文化攜手重新詮釋,透過傳統平埔族小女孩拉雅與現代小男孩仔仔的相遇,帶領大家穿越時空,體驗先民尊重生態和諧與文化智慧。

    本書展現了傳統繪本的知性之美,以及現代電子書的動畫趣味,並附有相關註釋及學習單,提供大朋友、小朋友認識臺灣平埔族文化的進階管道。



專家推薦

孫大川 ∕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

居蜜 ∕ 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學術服務組主管

江漢聲 ∕ 輔仁大學副校長

杜樂仁 ∕ 耕莘文教院院長



重返慢活的年代‧重現族群的價值

導讀與活動設計 / 溫美玉(臺南大學附設實小教師)

    仔細端詳《臺灣平埔族生活圖誌》一張張珍貴的圖畫時,視線即刻被牢牢的吸引住,畫家深刻的觀察,精緻入微的描摹,那個已然遙遠甚至無法想像的年代,似乎又在眼前活靈活現。此刻,腦中不禁浮現陶淵明的一首詩:「人生歸有道,衣食固其端。孰是都不營,而以求自安?…」

    可不是嗎?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也提到,人生在世無非希望能擁有一種最理想的生活方式,然而,最基本的需求就屬尋常的穿衣吃飯的溫飽,倘若不能照顧好生活的基本需求,又怎能安心的生活?

很難想像,平埔族要吃一條魚,得先取竹片編織成一個魚簍,再到河裡或溪邊慢慢的伺機而動,等待魚兒「自投羅網」。這麼慢的生活方式,曾經一度被揚棄,然而,曾幾何時,快速的生活模式逼得人類幾近瘋狂厭倦,於是「慢活」又成了生活主流意識。

    這本書除了提供平埔族的風俗習慣、生活型態,我們更能從中品味過去平埔族胼手胝足,敬天謝地,在大地的一隅,這麼努力地為生活打拚著,卻也樂活慢活著,體現工作的莊嚴與興味,這正是我們要找尋的價值。這麼重要的歷史文化軌跡,爾後,所有在這塊土地生活的人,都不免受這些生活習慣或生命價值所影響,於是,我們找到了我們的根源,就像一棵樹,終於有了支撐的力量。而我們也知道,越是文明的國家,越發尊重少數民族或是幾近消失的文化的保護,這不但是國家的重要政策,更是所有人共同的責任與使命。

    有機會帶領孩子閱讀這本書,我們可以有兩個方向。一是理解平埔族的生活型態,除此,我們還能進一步探討,每一個狩獵、農耕、儀式活動……,當下,他們的心理活動又是如何呢?這些,對我們的影響又是什麼?為什麼我們需要保存這樣的歷史文化呢?

    有了這樣的方向,我們可以朝此設計一些教學方案。每一張圖畫,就把它當作是一場戲,演戲要有劇本,劇本裡有主角、配角,人物相互對話或是叫囂問候,以及動作表情,而劇中會有精彩的情節鋪陳,一幕幕輪番上陣。當然,少不了的是當時的背景,還有生活上的用具,於是,書中提供的資料,也將派上用場。

 

 

    以下就舉其中「捕魚」這一幅畫。

● 故事發生在什麼年代?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?有什麼特色?

● 主角是誰?他的身家背景是?叫什麼名字?他的專長與嗜好?職業?外形?……

● 從圖畫中,你能不能看出他在做什麼?為什麼他要去捕魚?他們利用哪些工具來捕魚呢?這些工具有什麼特色呢?

● 其他人是誰?他們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?他們在做什麼?會有哪些對話?

● 怎麼克服這些困難呢?誰先提出的辦法?步驟是?他們之間會有爭執嗎?

動作?表情?說哪些話?誰來排解紛爭?……

● 辦法可行嗎?如果失敗了,他們還會提出什麼解決的方式呢?怎麼進行呢?會有什麼困難?

● 試著描述當時河裡的狀況,以及周圍的景觀?有什麼特別之處呢?

● 最後,有沒有捕到魚呢?當下所有人的反應?怎麼處理這些魚呢?

● 為什麼他們之中有人要多捕一些魚,可是,長者卻阻止?阻止的原因是:「我們只帶走我們該得的……」 這句話,背後隱含了平埔族什麼樣的觀念?你如何看待這樣的觀念?

● 說說看,用這麼詳盡的方式來詮釋一張畫,或是演一齣戲,還是跟大家一起討論,你覺得跟你自己匆匆讀過,看過本書的圖畫,有什麼不同的體悟呢?為什麼你會這麼認為?

● 你會怎麼推薦別人閱讀這本書呢?或是,你還有發現哪些相關補充的資料或讀物呢?

    上述提問只是一個參考,目的是期待所有的讀者,能從看得見的圖畫中,追尋或探索看不見的文化價值,重新審視古老文明對我們的影響,然後,賦予再生的力量與方向,那麼,這本書的製作與出版,因為你的投入,就更能發揮其作為文化遺產與現代讀者的重要橋梁角色。

● 相關教學活動設計及學習單,附錄於書籍後。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adyouandme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