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最近正在展出的《那年,菸田裡》與書同名的攝影展



美濃菸樓,美濃子弟鄉愁的圖騰

戀 戀 客 家

 

最近有兩本跟客家文化相關的書籍出版,分別是《那年,菸田裡》、《千段崎》身為客家女兒的我,很有感觸,藉此一角大力給它推薦一下囉!

※本次所用的照片全都引用舜文部落格的照片。

 舜文的部落格:http://blog.roodo.com/gjp4jp6/


《那年,菸田裡》
作者是重要的客家文學作家鍾理和的孫女鍾舜文,收到這訊息時,我整個人幾成亢奮狀態,浮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,尤其看到那一張張鮮明得近乎真實的菸田相關的照片,一幕幕童年的畫面如潮水般又滾滾湧來,伴隨著鄉愁的樂音縈繞,無法遏止的襲擊,只能讓回憶拉著毫無招架之力的我,不斷往回走,回到家鄉的菸田,回到一群叔婆伯母們一起工作時的吵雜與喧囂。那些純真的年歲呀!上頭清楚的斧鑿著成長軌跡,雖然斑斑駁駁歪歪曲曲,卻是我一生中最特別的記憶。

 

    一直都害怕故鄉成長的印記,被歲月毫不留情的拋在洪流當中,那種失落,那種無根飄零的感覺,對人生的追求肯定會是斷層,也會是不可承受之重。人越往後活著,似乎越想追憶前頭的事情,尤其有一堆人追著你問,為什麼你會成為今天的樣子?什麼動力驅使你做這樣的決定?而我,多想將人生的前16年再次倒帶,我也很想知道,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?又是什麼樣的環境?一群卑微的市井小民如何胼手胝足安身立命、安居樂業?這麼多的疑問,這麼龐雜的信息,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觀察、訪查、整理、沉澱再書寫,透過文字筆墨記錄歷史與過往,越過鏡頭虔敬的捕捉偉大的勞動者身影。然而,一年又一年,礙於筆拙,怠於心思,任歲月磋跎,徒留憾恨,卻從未見自己有任何具體行動。

 

   菸葉曾經猶如母親的奶水哺育滋養著美濃的子弟,成長過程中如是貼近我們,菸葉,在我們這一代人心中不只是經濟作物,它早已跨越生理的溫飽升層至心裡的範疇,成了美濃子弟鄉愁的圖騰。只是,隨著農業政策的改變,世代的交替凋零,農村人口結構的改變,這兩年已正式走進歷史。好幾次秋冬之際回娘家,再也搜尋不到穿梭在菸田中鄉親父老的背影;當夕陽悄悄揮別彩霞的那一刻,耳邊也不再聽見相互吆和叫鬧聲,因為沒有菸業的收成,那種五六戶人家成一個團體互相幫忙收成,並將菸葉上架勳烤的畫面,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消失了,讓人不捨的不只是親切的鄉土氣息,而是人與人之間那麼親近無私的想濡以沫,那近乎陶淵明心中的桃花源,一夕間竟已從人間蒸發。

 

這些年每每思及,父母親和眾親友鄰居鄉親汗水交織的圖像即將模糊,心中就有無限的悲傷與莫名的恐慌,還好,舜文對故鄉的發心與故土的熱愛,終究為這段台灣農業史上重要的里程,以及美濃人文與經濟發展,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資料與瑰麗的文字,也讓我濃濃的鄉愁有了依歸。
 

常常有機會為朋友導覽美濃,每次介紹菸樓的時候,礙於菸葉從育苗、栽種、採收、夾菸葉、上架、燻烤、封裝、選級…,相關歷程相當細緻繁瑣又冗長,沒有圖像或專有名詞的搭配說明實在很難讓人理解,有了這本書之後,相信對客家文化,尤其是美濃這個地區有興趣的朋友,將可以更深度理解美濃的內涵與歷史,尤其可以解答許多人對早期美濃子弟為何都很愛讀書學習的疑問。因為曾經有人在當時做過調查,為何小小的一個鎮上卻孕育了一堆博士?答案其實很簡單,那就是:「種菸葉好苦,好累,很恐怖的,只要長期跟著父母做過一次,一定不敢再從事這項農事啦!」 

   



辛苦的工作,滿足的容顏。 菸葉多餘的分枝,要一株株摘除乾淨,很麻煩的!






菸葉不是一次全摘完,一株菸葉大概分七次摘完,每一輪大概七天。



摘下來後打包,準備運回家。



勞動的鄉親,讓人感動的身影



噗噗噗!菸葉要運回家做下一階段的處理了



客家女子是 上帝揉合了溫柔與強悍的作品



夾菸葉







夾好的菸葉送進菸樓裡準備燻烤
這是現代菸樓,跟我小時候的傳統菸樓已經完全不同


      ※  ※  ※  ※  ※  ※  ※  ※  ※  ※  ※  ※

 

另外一本則是小魯出版社出版的少年小說《千段崎》 ,這是一本專為客家歷史及文化而創作的兒童成長小說,很榮幸能為這本書專文推薦。http://www.tienwei.com.tw/product/goods_detail.php?goods_id=721

推薦文4:臺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師    溫美玉
  
什麼樣的歷史會讓人感動,什麼樣的記憶讓人永遠留存,不是轟轟烈烈的傳說,而是身邊勤勤懇懇的小人物。記得社會課上到「馬關條約」日本準備要接收臺灣,當時的抗日行動,課文並未提及新竹北埔客家的「乙未抗日」戰爭,為了彌補這段歷史的遺缺,我以電影「一八九五」為教材,讓客家鄉親的抗日行動終於有了真實的身影可捕捉。五年級的孩子看完之後,有人眼眶泛紅,有人義憤填膺,有人被濃濃的家園之愛所震撼,那一幕,身為老師的我,發現客家先民與孩子的距離竟是如此之近,近得我們可以問他們相關年代的重要抗日事蹟,還有當時的穿著打扮,以及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。
  
除了抗日的英勇形象,手上拿著的少年小說《千段崎》,書中呈現的是客家族群在歷史上扮演的另一種風貌。讀著,念著《千段崎》,彷彿又看到小時後媽媽從「田丘」忙完時,依然得在「灶下」忙進忙出打理三餐的背影;彷彿我還興奮的周璇在一群大人當中,忙著一起揉「粄脆」,準備在重要的節日前,把「圓粄」搓好。(美濃客家稱湯圓為「圓粄」,跟北埔客家的「粄圓」稍有不同。);一幕幕客家上一輩,親子間有愛卻不知如何相互表達的窘境,歷歷在眼前;書中建造千段崎的主人翁- - 陳偉生,活脫脫就是客家男人慈悲卻又「硬頸」的特質,這些人都是我周遭的「阿叔」、「阿伯」啊!
  
近幾年,透過各種單位舉辦的活動,客家團體不斷找尋文化傳承延續的方式,不想只侷限在族群內的少數宗親,我們要讓所有的人都能認識客家文化的婉約與繽紛,也想告訴所有人,客家鄉親的可親與可愛。然而,曾幾何時,家鄉的孩子已經漸漸失去說客語的能力,也不再追著爸媽問「阿公」、「阿婆」的過往生活點滴,還好,素宜銜負使命,藉由自己家族的故事,塑造了書中的小主角──阿傑犢與阿光犢,讓他們領著我們,細細品味了文學與鄉土雙雙結合的不老傳奇,也意味著唯有一代代的孩子傳承,方能讓客家風情永遠綻放光采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adyouandme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