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載,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語出驚人,直言「我超恨台大電機系,念書如同念聖經」,並痛斥台灣的教育方式有問題,教師應扮演解惑的角色,鼓勵學生創新,不該是死讀書及格就好。他還反諷地說:「我讀書讀不好,所以我才會成功。」
聽到這樣的聲音,我並不生氣,既身為教育界的一份子,每個月領了所有納稅人的血汗錢,理當接受公評與監督,我相信,唯有更多的刺激與努力,才會讓學校的價值日益提升。
而且我總有一個夢,我希望老師都能盡一己之力振興學校聲譽,使其成為更具競爭力,學子「日思夜想」取經、解惑、充電之寶地。
不管外面的風風雨雨,我從不妄自菲薄,覺一個老師的力量微不足道,我總思考如何將學校打造成學生的學習樂園,讓他們天天都想上學,而且,重點是師生都要樂在其中。
我想起八年前很有趣的一次教學,記述如下:
一堂樹屋上的故事課
很多地方都有樹屋,但是,南大附小的樹屋就是不一樣!
當年這個樹屋的設計,幾乎都由王世杰老師帶領的自然資源班孩子一手包辦,天才王老師總有一大籮筐的鬼點子,誘發孩子去發想,去動手,去圓夢。
打造樹屋的那一段日子,受到全校師生的期待與注目,當年我還是擔任低年紀的級任,每每經過那裡,下課時總有一堆小小孩圍觀引領期盼著,期待樹屋的完工。而自然班的孩子一得空就捲起袖子跟工友伯伯一起鋸木頭,綁繩子,比來畫去量距離,揮汗動手參與,我總愛近距離欣賞學校教育中最動人的一幕。
附小樹屋,不若台南安平的樹屋,好幾棵大榕樹串連起來的古老與壯觀,也不像一般樹屋有安全階梯可以輕鬆上下自如,我們的樹屋別樹一幟,如果沒有點冒險的精神,一副矯健俐落的身手,你是無緣上樹的。
然而,搖來晃去,看來重心不穩的繩梯,還有窄小陡直又驚人的木梯,竟然把孩子們給樂壞了!他們視其為珍寶,視挑戰為樂趣。每逢下課,樹下就會出現一條長長的人龍,等著大顯身手,好上去樹頂的平台,享受與鳥兒、微風、綠葉、細縫間灑下的陽光,相互追逐與對話的機會。
當年為了實現對全班孩子的承諾,我努力克服著懼高的心理障礙,挑了風和日麗的彈性課,帶著二年級的孩子,上樹屋聽老師講故事。
「老師,救命啊!我不敢啦!」一個小女孩,快要哭出來了!
「啊,看下去,好高好可怕喔!」另一個小男生,張著大眼無辜的往下看著我。
「哈哈,我到了!你們還在下面喔!」平時調皮搗蛋的孩子,腳底彷彿裝了彈簧。
「不要怕啦!旁邊有網子,掉下去不會怎樣!」有人發揮同學愛。
「加油!快到了!」這是老師一直掛在嘴邊的,其實,老師不比她勇敢。
笑鬧叫囂聲穿過樹屋,迴盪在操場上,嘰嘰喳喳的說話聲,像爐子裡滾燙的熱水沸騰著。
「小心!慢慢來,手抓緊,不要往下看!」
「哈哈!你是小猴子投胎的唷!怎麼這麼厲害啊!」
「我每天都來爬的,很簡單啊!」
「老師,你看,我想不像泰山啊!喔咿喔咿喔…」
「大家看,我還可以扭屁股哩,厲害吧?」
經過一陣子的手忙腳亂,附帶一陣陣的加油打氣,全班終於都安然上了樹屋的平台,一個都沒少,讚!
「如果你有一棵樹,希望它長多高呢?你的高度,怎麼說別人比較會懂呢?」既然是上樹屋聽故事,就挑了一本最〝match〞最有〝fu〞的繪本,日本知名幻想故事作家—佐藤曉的代表作《我真想有一棵大樹》。
「你想要在樹上,做些什麼?或者,這棵樹上可以有什麼樣的功能?」
「我也要蓋一個樹屋,樹屋上可以…」
「我的樹不但要很高,還有很大很大…」
「你的樹要很大,你要怎樣種啊?」孩子已經開始質疑惑想像別人的答案。
「哇!每個人心目中都有最想要的一棵樹,我們來看看主角小勳小朋友的樹。」
「看到封面的題目和圖片,你會聯想到什麼呢?」
「題目『我真想有一棵大樹』,看的出來,作者的問題是什麼嗎?」
「書中誰可以幫忙他解決問題?怎麼解決呢?」
問題一個串住一個,孩子的思緒與邏輯也隨著慢慢組織。樹上小鳥可沒閒著,熱情的在一旁小聲啾啾啾,當下,我也請這些「原住民」發言,深諳「鳥語」的孩子自告奮勇翻譯,「胡言亂語」外加老師「雞同鴨講」當場全班笑倒在木板平台。
「我們趕緊看看,如果作者有了一棵樹,他想在這棵樹上做什麼呢?」
哇!原來作者小勳也想在樹上蓋一個樹屋耶!
「他的樹屋,每一間到底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呢?這些樹的部位的外型特徵?功能?在裡面的感覺?等一下老師記不住,請你們幫忙喔!」
簡單的提問,裡頭卻暗藏「訊息處理理論」的玄機,待會兒,繪本導讀完,因為有系統的問答討論的輸入,重要的資料將分門別類,存放在孩子的腦子裡。
「好,我要開始打開書,跟著小勳爬樹去囉!」
繪本採文字與圖的搭配方式,從樹根到樹頂漸漸攀升,每翻一頁,不僅經歷四季景致的變換,還有無數動植物當鄰居。把書旋轉九十度,以垂直的角度,一頁一頁往後翻,一頁就是一個驚奇。
「哇!有松鼠,還有漂亮的山,又有廚房…」
「我喜歡他的瞭望台,好酷喔!」
「我也要有一棵像小勳一樣的大樹,躲起來,讓爸爸媽媽找不到!」
「老師,我們也可以自己做一本跟小勳一樣的繪本啊!」
「我的要跟他不一樣啦!我已經想好我的樹…」
又是此起彼落爭相發言的聲音縈繞耳際,或坐或站或蹲著的孩子,彷彿已乘著風在枝枒間飛舞著,隨時竄出與我親密的交會晤談。
這是一堂集體力、勇氣的課程,稚嫩的童顏,用歡樂與讚嘆,想像與創造,寫滿了驚奇與興奮,故事就從南大附小,就在學長姐蓋起來的樹屋上,開始繼續寫著。